飞翔百科 手机版

“中船系”四箭齐发 一季度业绩暴增提振股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0:23:00    

当二十年一遇的“船周期”遭到全球化逆风,中国船舶企业的市场预期会如何演绎?

4月8日,“中船系”上市公司,船舶制造企业中国船舶(600150.SH)和中国重工(601989.SH),燃气轮机,船用机械龙头中国动力(600482.SH),海防装备企业中船防务(600685.SH)四家公司,“罕见”地四箭齐发,在交易日午休期间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而从发布的数据来看,四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均取得了极为亮眼的业绩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船系”公司目前均未披露年报,因此作为去年基数的法定披露数据或参照公司2024年半年报业绩数据。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船集团如此急于展现自己优异的一季度业绩,抑或是因为公司股价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环境的特别压力。

午间业绩预告披露后,中国动力快速冲高,并最终收涨4.99%,报20.62元/股;此前早盘,中国动力最深跌至18.60元/股,跌幅一度接近5%。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亦表现强势,两公司均于午后盘中涨逾5%,中船防务涨幅稍稍滞后,全天收涨2.65%。

“中船系”四箭齐发

2025年,被认为是“船周期”业绩开始兑现的第一年。而随着2022年前中国船舶业低价订单在2024年基本消化完毕,2025年一季度高价订单开始确认,船舶企业业绩回归,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预期。

“中船系”四家公司中,中国动力、中船防务的业绩增速最为“惊艳”。

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动力2025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亿元至4.5亿元,较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增长240.48%至410.7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423.36%~685.05%,达到2.8亿元至4.2亿元。

而中船防务预计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亿至2亿元,同比增加1.55亿至1.85亿元,增幅1005.77%至1200.91%;实现扣非净利润1.65亿至1.95亿元,同比增幅554.01%至672.92%。

而两家正在筹划合并中的船舶整船制造企业——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亦交出满意答卷,其中中国船舶一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亿至12亿元,同比增加5.99亿至7.99亿元,增幅149.35%~199.21%;中国重工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亿至6亿元,同比增加269.66%~343.59%。

四家公司也均提到了高价值订单交付和产能提升等要素。

中国船舶公告称,今年一季度,中国船舶聚焦主责主业,克服春节长假影响,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狠抓生产保交付,提升精益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稳步提升;船舶行业保持良好态势,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报告期内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营业毛利同比增加;联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步改善。

中国动力则表示,全球造船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柴油机板块子公司2025年一季度销售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订单增加,主要产品船用发动机产销量均同比提升,同时公司实施“成本工程”持续降本增效,利润空间扩大。

护航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中船集团“四箭齐发”,正值公司二级市场遭遇抛压之际。而包括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和中国动力同属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且三家公司均面临资产重组或重要收购,对股价均有较强诉求。

其中,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正在推进双方的换股吸并流程,并且已经完成股东大会投票流程;中国动力正在筹划发行可转债收购中船柴油机16.5%的少数股权事宜,目前交易计划处于预案阶段,包括标的的审计流程尚未落实。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截至4月8日午间收盘分别报27.24元/股、3.94元/股和19.10元/股,较去年10月高点累计下跌37%、35%和33%。由于重组流程,三家公司又分别面临不同程度的股价压力。

其中,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股价面临换股吸并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压力。两家公司的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价格分别为30.24元/股和4.04元/股。截至4月8日午间,两家公司交易价格分别较现金选择权折让10%和2.5%。

而根据记者统计,此前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两公司换股吸并议案设置了累计30亿元的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若相关异议股东再投出反对票后并未抛售,而两公司股价又较现金选择权存在大幅折让,异议股东可能会行使现金选择权,要求中国船舶集团按现金选择权买走其股票。

中国动力的股价压力,则来自发行预案锁定发行可转债转股价格后可能产生的倒挂。根据去年11月发布的预案,中国动力锁定的初始转股价格为17.35元/股,为彼时按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确定,并对预案发布前的正股价格折价约26%。

然而接连的下跌令发行可转债折让配售的安全垫岌岌可危,中国动力股价于4月8日早盘一度跌至18.60元/股,较可转债拟定转股价格溢价仅为7.2%,加之外部环境影响,交易的可行性被打上问号。

在重组关键时点,中船集团祭出业绩预告“三箭齐发”,积极化解市场外部压力对公司重组计划的影响,可谓及时。

船周期逆风挺进

客观上,近年来,随着全球船队年龄老化,维护成本上升和整体效率下降,存量船坞数量持续萎缩,船舶制造业的供需矛盾仍然激烈。但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船舶制造商持续获单能力,不可避免被打上问号。

分析认为,目前,全球造船业产能集中于中日韩三国,而中国主导全球60%至70%的全球船舶产能,其他国家想要替代,短期可能性极低。

从订单方面来看,虽然航运圈传出一定的改单和撤单的情况,如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就被曝出撤单,但同时中国船厂依然在收获较多来自欧洲地区的订单。

如法国海运集团达飞今年仍然与中国签订了12艘船只的订单,数量与韩国齐平。此外,今年2月,地中海航运与中国长宏国际签订了8艘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3月,与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签署2艘3500米车道长度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客滚船。

而包括马士基开始与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中国顶级船厂洽谈新一批订单,有消息还称订单规模有望较原先预期扩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