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渝论】两江评 | “赏花+民俗+农耕”多元融合 重庆乡村经济绽放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36:00    

春山如笑,万物竞发,2025年的重庆春季旅游市场,因“奔县游”“乡村游”的持续升温而格外热闹,重庆市文旅委相继推出了“2025重庆春季旅游季”活动,赏烂漫繁花、观乡村美景、品特色民俗,200多项春季主题文旅活动让重庆“村游”的热度持续攀升。3月31日,重庆市巴南区“多彩田园踏青赏花游”、潼南区“春日寻芳赏花游”两条线路被采入《20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中,为这场“村游盛宴”再续活力。

以花为媒,以“链”为核,“秀”出真功夫。重构产业链的运行逻辑,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潜能。“一花独放不是春”,“赏花游”若仅停留在视觉享受层面,终将沦为“昙花一现”。重庆多地深谙此道,以“赏花+”模式延伸产业链,将短暂的花期转化为可持续的“赏花经济”。涪陵美心红酒小镇的“开往春天的索道”,让游客从空中俯瞰红梅如海,将静态观景升级为多维体验;北碚澄江镇“樱花橘乡”以矮化樱花吸引亲子游客,并嫁接沃柑采摘,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的四季闭环;江津永兴镇则以“花田火锅”“乡村运动会”等创意活动,让游客从“看花人”变为“剧中人”。这些实践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逻辑:以花为媒,需跳出“赏花”的边界,通过“农业+文旅+消费”的链条整合,激活乡村资源的多重价值。这种“链式思维”,正是乡村文旅从“流量”走向“留量”的关键。

生态转型需“向美而生,向新而行”。留住绿水青山便是留住金山银山,重庆乡村的“流量密码”不仅在于自然禀赋,更在于对“田园美学”的深度重塑。荆竹村以石砖、木材改造老土房,打造出“原始美”与“设计感”共生的乡村民宿,实现了“伤疤”到“风景”的蝶变。由此可见,乡村文旅的竞争力,正从“拼资源”转向“拼审美”。设计师的巧思与村民的智慧相结合,让“土味”焕发“高级感”。烤烟房变身咖啡馆、溶洞改造为餐厅,这些“非标化”场景既保留了乡土肌理,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美学,这种“向美而生”的转型,正是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而这种“向新而行”的趋势,正是乡村振兴合理化再利用土地资源的生动实践。

农耕美学重构乡村价值坐标。农耕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赏花游的返璞归真相结合,人文底色与乡村振兴相联合,赋予“村游”可持续性发展动能。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发布的2025年新春巴渝农耕文化体验游十大精品线路,通过引入农耕文化体验,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玩法:亲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采摘、制陶、露营、非遗夏布技艺,游客们追寻着巴渝农耕文化的足迹,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文旅内涵,重塑美学认知。在此过程中,农耕文明唤醒人们心底对于土地、乡村的情结,“村游”实现了从“游览”到“实践”的定位转换,激活了文旅活动的创造力和丰富性。

从花海绚烂到民宿崛起,从生态修复到文化焕新,重庆的乡村经济正在一场场文旅盛宴中,绘制城乡融合的生动画卷。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我们期待更多乡村能借文旅之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乡愁”与“机遇”共存,“传统”与“创新”共舞。正如那穿越花海的索道,既连接着天地的壮美,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作者:石林巧 (两江新区)

编辑:杨光志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