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百科 手机版

12.38万名田长“聚合力”!“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活动进行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8:54: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李嘉仪 冯建奎

春潮涌动,万物萌发,3月27-28日,今年首场以“田长制+普法+科技”为主题的送训下乡活动来到了著名侨乡江门开平市,又一次吹响了“耕地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时代号角。

耕地保护“接地气”,走近基层“凝共识”

这里是开平市城市南广场,省自然资源厅作为2025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联合主办单位,与省司法厅、省林业局等省直单位和社会团体合力开展“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和普法宣传活动。身披绿马甲的耕地保护宣传队伍,热情向开平市各界群众介绍起田长制政策“指挥棒”、耕林空间统筹“作战图”、科技智慧耕保“新引擎”和耕地认保帮扶“新玩法”。四个展位宣传队员各显神通、各出奇招,吸引基层群众驻足围观、热火朝天。

3月28日上午,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自然资源厅等29个省直单位及江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25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省自然资源厅派员出席启动仪式并按下启动手模。

作为活动联合主办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系统优势,以“田长制”为抓手,融合耕林空间统筹、科技智慧耕保等若干主题,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和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播放宣传视频、摆放图片展板、派发宣传资料、提供政策咨询答疑、开展有奖问答等方式进行现场互动,让广大群众对耕地保护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和重点政策内容“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进一步增强法治耕地保护、全面推行田长制的重要共识。

“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宣传队员正向群众科普到。在“耕地林地双保护 空间布局双优化”为主题的展位上,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业局联手出招,以统筹耕林空间协同发展模式为主题,宣传“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布局要求,普及“耕地下山良田连片、林地上山生态优美”的必要性,深化“保良田、护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全民齐心筑耕基 社会共建好丰景”为主题的展位上,宣传队员派发耕地保护应知应会、田长制、耕地认保等知识手册,进行耕地保护、耕地恢复、农业碳汇等知识有奖问答,积极推广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提升与低碳农业发展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村民王大姐背着孙女挤到展台前,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手册,在村民的笑声中,政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精心设计的科普手册、整齐摆放的巡田无人机、天然优质的耕地认保帮扶农产品交织陈列,人气格外火爆。 “现在动动手指、点点手机,我家的地是不是永久基本农田,我自己就能看!”村民李女士就点赞了耕地保护公众小程序。科普介绍无人机、视频探头、移动终端等“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动态监测效果,现场直播无人机巡田高清影像,充分展现耕地保护的“科技范”。来自开平中原纪念中心高一五班的小宋同学赞叹道:“原来耕地保护还能这么酷!”

省耕地保护协会的“认保农田”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协会负责人林女士举起一盒包装精美的生态大米:“这是我们首个‘认保+帮扶’项目的成果,认保一亩田,既能吃到放心粮,又能帮助农民增收。”企业代表张先生当场签下十亩地的认保协议:“这个模式好,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让员工吃上健康粮。”

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村民陈先生感慨道,“终于弄明白了耕地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真正成为了耕地保护的主人翁。”借着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展示活动的东风,省自然资源厅汇聚起省直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力,将“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进行曲奏得更加响亮。在“三下乡”的活动现场,四个展位累计发放科普手册5000余份,接待咨询超千余人次。

田长普法“勤充电”,业务融合“聚合力”

3月27日下午,“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讲座培训在开平市人民政府举行。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联合厅政策法规处、执法监督处、自然资源督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和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土地开发整治中心以及省耕地保护协会等单位进行政策解读、案例解析、操作演示,向基层田长深入解读广东特色田长制,拟开展多田套合和统筹耕林空间治理国家试点等工作,讲解了田长制“一巡一管一服务”系统、软件使用方法,介绍了耕地认保模式流程和项目成果,并对基层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江门市全市同步开展线下线上培训,开平市设立主会场,田长制各责任单位代表及各镇(街)、管委会田长、副田长,长沙街道和三埠街道村级田长、网格田长,法律明白人以及相关耕地保护主体共120余人齐聚一堂。江门市各镇政府和县(市、区)级自然资源局开设100余个分会场,通过视频会议培训覆盖至各镇街、村主要领导干部、基层党员和群众骨干等4000余人。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派员现场指导。

现场参会人员热情高涨,座无虚席,学习交流气氛热烈。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授课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对“国之大者”的政治要求、“长牙齿”的硬措施以及全面推行田长制等内容画了重点,并向开平市自然资源局赠送了耕地保护宣传册和小海报4000余份。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深入浅出,让大家听得懂、能理解、会运用,更让“保耕地就是保饭碗”的理念深入人心。

省国土资源测绘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讲人何宗友透露,“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活动以来,他协助参与田长制培训、技术指导等累计培育基层人员超千人次。他整理着手中的培训资料说道,“一定要将全社会人员动员起来,才能真正把耕地保护工作做好做实。”。

讲座培训结束后,省自然资源厅宣讲队伍马不停蹄地来到开平市长沙街道东升村的“千亩方”耕地,向有关田长和群众代表展示无人机巡田技术要领、问题识别等,充分展现耕地保护“科技范”。“以前巡田靠腿、记录靠笔,现在只需手机就能给耕地‘打卡体检’,这系统简直是田长的‘电子管家’!”村级田长小王举着手机兴奋地说。现场的网格田长们赞不绝口,纷纷坦言,“这种培训形式真正把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

全面推进田长制工作以来,广东省各级田长队伍不断加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省、市、县、镇、村及网格田长12.38万名,共划定耕地网格76753个,覆盖全省2859万亩耕地,真正实现“人田对应”,并构筑起卫星遥感、监控探头、无人机的“铜墙铁壁”,加强耕地全方位监管。

2025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送训下乡“不停步”,创新保护“向前进”

“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活动以来,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解读耕地保护政策,充分展示耕地保护科技成果,进一步扩大了耕地保护的社会影响,强化了基层田长和广大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积极营造了“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有效推动田长制在基层落地“生根”。

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加快耕地保护守正创新的步伐,持续推进部门联动同向发力、上下贯通同频共振的耕地大保护,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入开展“多田套合”“林耕置换”“农业碳汇”等政策研究,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书写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圆满答卷。

相关文章